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工作,本书概述了广西花生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历史来源,以及普查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情况;选录了223份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花生种质资源,图文并茂,介绍了它们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本书概述了广西杂粮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和优异特性,选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两个项目收集的高粱、谷子、?子、薏苡、籽粒苋和荞麦种质资源265份,对每份资源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利用价值加以详细介绍。
本书概述了广西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的分布、类型、特性,以及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书中选录了386份栽培稻资源和59份野生稻资源,介绍了每份资源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并配以相关性状的典型图片。
本书概述了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特色,介绍了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玉米农家品种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本书选录了375份广西玉米农家品种,包括普通玉米192份、糯玉米141份和爆裂玉米42份,同时展示了每份玉米农家品种形态特征的图片,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利用价
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支持下,作者团队对部分综合性状优良、栽培范围较广的食用菌品种及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分析与评价。基于上述调查和鉴定评价编写本书,本书共三章,分别介绍了广西食用菌种质资源概况、栽培食用菌种质资源、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图文并茂,详细描述了每份种质资源的采集
本书作者经过野外和市场调查、民间咨询和文献整理,挖掘出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地区自然分布的248种森林蔬菜,其中蕨类植物13种,被子植物175种,菌物60种。分类上,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科的分类系统分别采用了PPGⅠ系统和APGⅣ系统,科内种按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序;菌物科和种均按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序。本书对茂兰地区分布的主要森林蔬
为在祁连山区合理恢复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而减少的青海云杉林分布面积,需要通过合理经营青海云杉林,充分发挥其水文调节、木材生产、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本书系统总结和论述青海云杉林的空间分布、物候响应、林分结构(树高、胸径、年龄、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林地植被和枯落物层盖度等)、树木生长等植被特征,及其影响下的蒸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草地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概念、内涵、形成及发展历程,理论体系的构架和实践效果,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生产体系构建的支撑性理论——“家畜基因型与环境匹配理论”和“以草地生物量、牧草代谢能和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指标的草畜平衡三级评价理论”,并对该理论从基本原理上给予阐明。
本书围绕引发小麦倒伏的外部气象因素、植物内部自身因素、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方法及小麦抗倒伏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四个方面,在介绍小麦倒伏与刮风、降雨外部气象因素,以及与茎秆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等植物自身内部因素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抗倒伏小麦品种的选育理论、方法,以及基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群体的小麦抗倒伏性测定装置的设计及
试验侵蚀学:水土保持试验的理论与实践(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