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安碑林全集》的《开成石经卷》,收录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开成石经拓片图片436张。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西安碑林全集》的《造像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说明文字组成,图文并茂,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有文字造像拓片的汇总,共50余种,240余张图片。其时代跨度大、品类丰富、工艺精湛,其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又以佛教造像为主体,时代跨越北魏至明清各代,基本构建起长安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序列。自北魏起,长安地区便
本书本书是《西安碑林全集》的《石刻图画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说明文字组成,图文并茂,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石刻图画拓片的汇总,共100余种,240余张图片,时代为宋至清。其内容丰富,包括山水风景、花卉鸟虫、道释人物等,研究价值大,如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
本书是《西安碑林全集》的《经幢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说明文字组成,图文并茂,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有文字经幢的汇总,共80余种,220余张图片。经幢文字为唐代墓葬制度、信仰、写经研究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幢身保存了大量唐代《陀罗尼经》或《金刚经》等文字,尤其其中一件《梵汉合文陀罗尼真言经幢》用古尼泊尔与汉译文各一行合刻而
本书是《西安碑林全集》的《画像石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说明文字组成,图文并茂,是西安碑林所藏陕北米脂、绥德等县征集和发掘所得画像石汇总,共150余种,200余张图片,典型体现了陕北画像石的特点。画像石墓在陕北流行的时间大致为整个东汉时期。画像内容有仙禽瑞兽、东王公西王母、历史故事、车马出行、生活场景等。这批陕北画像石资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专著。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而实事求是地为我们再现了历经沧桑的古老而年轻的西宁面貌。全书分为西宁的自然环境、西宁附近原始社会文化、两汉魏晋时期的西宁、宋元时期的西宁、明清时期的西宁等几个部分,以地理特点和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西宁及其周边湟水谷地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展示了河湟文化中心之一的西宁厚重的历史积淀
本书内容包括“花开时节动京城”“我言秋日胜春朝”“道是无晴却有晴”“黄发相看万事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沉舟侧畔千帆过”“前度刘郎今又来”七章,记述了唐朝大诗人、政治家刘禹锡一生坎坷的经历及其璀璨的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主要基于全球史观,聚焦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在建构丝路文明交往的全球历史、全球经验、全球价值三大体系,以期为当代丝路文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依据。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大足观音造像,内容涉及了研究大足观音造像的目的和意义、大足观音单尊造像的考察、大足观音组合造像的考察、大足观音造像铭文考察以及造像的艺术赏析、兴盛的背景等,并配上精选了各个时期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造像图片约200幅,图文并茂地解读大足观音造像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及历史价值。
本书收录了国内外一流学者有关“南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24篇,包括长江文化视城中的南京城市空间叙事、时间与空间凝聚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中山门改建原因与时间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