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是伍新福的个人研究及作品合集,包含“苗学研究”“湖南历史文化”“理论与方法”三大部分,共40多篇论文。汇聚了作者60余年史学研究成果之精华,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第一部分“苗学研究”包括了关于苗瑶民族源于蚩尤九黎,以及蚩尤的重新历史定位与评价。第二部分“湖南历史与文化”将湖南先秦史划分为“先楚”和“
本书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上,全面再现了柳亚子丰富多彩、极富传奇的一生,充分展现其南社盟主、爱国志士、激情诗人、睿智学者的四重角色,深入揭示其社会活动历程和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科学评价其政治影响、文学地位和学术贡献,从而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文化名人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时期南京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特征;下编以专题史的形式,论述了南京文学、书法、绘画、教育、宗教、科技、民俗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的力作,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福建客家民俗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瞩目。客家民俗中处处都有“福”文化,它广泛存在于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建筑、艺术等方方面面,如“闹春田”“走古事”“做大福”“游大龙”“鞭春牛”“尝新禾”“游大粽”“百壶宴”“扛菩萨”等,桩桩富有农耕文明气息的民俗活动,彰显了客家人的
本书全面阐述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自然环境、政治发展、经济社会、外交、双边合作等内容,可以了解作为中国传统合作伙伴和睦邻友好邻居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多湖(河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对中国-中亚-西亚廊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本书收录了《在“出版人生——巢峰同志追思会”上的发言》《纪念巢峰:辞书事业不走下坡路,要走上坡路》《一代出版家巢峰选行了》《巢峰的出版品格》《巢峰同志的理论勇气与社会责任》《巢峰:思想解放运动的勇者》《巢峰与他的出版主张》《“辞海精神”长存——我参与〈辞海〉编纂工作的体会与感悟》等文章。
《史地》传承了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的著名学术刊物《史地学报》的文脉,2017年创刊,已出版5辑,2019年第3辑起放到我社出版。《史地》的定位是跨学科、跨时代、跨区域的史地综合研究,侧重理论思考与实证相结合的“大文章”。所设栏目包括史学前言,理论争鸣,历史、人文地理,跨境民族国家关系,海洋史,跨文
2020年12月7日,为了纪念太平洋战争爆发79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召开了名为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学术工作坊。本书即为当时与会论文的汇编,内容以远东最大的都市上海为基点,考察涉及了战时生活、细菌战、日伪清乡、战犯审判等诸领域,可谓卓有特色,亦代表了目前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取向和较高水平。
本书从政治人类学视角出发,采用民族志的叙事方法,聚焦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一带的独龙族进行研究。借用社会学理论中的稀缺与结构概念,对解决稀缺的能力与社会结构变迁程度和速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分析独龙族自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原因、动力及结果,丰富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个案
本书辑录了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明弘治十四年《蓬莱阁诗集》和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三十一年《蓬莱阁集》三部孤本古籍,整合《登州府志》《蓬莱县志》及其他文献,共收录从秦到明关于蓬莱阁的散文、诗赋、碑铭等1000余篇。诗文以明代为重,内容以蓬莱阁、海市为主,或描写蓬莱阁风光之美,或抒发游观感慨之情,词句优美,意蕴深长,向世人展示了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