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鲁迅与同时代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将100年前的知识青年串联起来,从他们的生活、工作,友情、爱情等角度切入,聚焦有趣的日常私交,再现他们在大时代浪潮中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在作者笔下,先生们的形象鲜活有趣,他们不只是活在书本上的知识点,更是生活在100年前的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是和现在的读者一样有青春、有理想,偶尔也
本书从具体人物事件出发,以微观细节为坚持,描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宏大历史画卷,追溯英国走上工业革命及海外殖民道路,国力日益强盛,文化科技发达;社会动荡前行,对外血腥拓展的重要时期,恢弘细腻,生动深刻,书写一个时代的雄奇和血泪。
《清史论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的专业集刊,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经过几任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努力,坚持办刊初衷,不断提携、扶助清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当代清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21年开始,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
《国际日本研究》力图突破日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翻译、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框架,旨在从国际视野审视日本相关问题,从学科角度进行学术研究。《国际日本研究》(第2辑)分为“知识共同体”特稿、日本历史的跨学科研究、社会观察、动画与科技、教育教学现场、“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系列书评6个部分,具体论述了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教学、
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关于参与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忆,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讲述的恢复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亲历的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回忆《中国翻译词典》的策划组编与编撰出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回顾鲁院的办学经过等。这些珍贵史
本书是一本介绍公元前西亚政治变迁的通俗历史著作,涵盖范围从公元前4千纪苏美尔文明开始,中经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再到亚述文明和波斯文明,最后以马其顿帝国取代波斯作为结束。与已有学术著作相比,本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抛开历史细节,注重勾勒公元前西亚政治变迁的脉络和框架,以期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古西亚的来龙去脉;第二,将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
本书旨在揭示钱穆先生的文化观、道德观、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挖掘钱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观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文化建设方面,试图增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质和核心精神的认识,进而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精华的认同和自信,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道德建设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延续和培育中
《亚洲文明史研究》致力于从全球史语境重新梳理亚洲的历史演进脉络,重新认识中国及周边文明的特质和内涵,重新理解中国和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机制。恢复历史记忆,接续文明脉络,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真正有效进步。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