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文本导读”讲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语境与主导思想、《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与学术阐释、《费尔巴哈论》的“科学”话语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现实意义”探讨了“哲学科学”的理论影响与应用哲学的新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与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书后还附有《费尔巴哈论》原著中文译本及
本套书收录了博古先生所翻译的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国家与革命》《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这些图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材料,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
本书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修身做学问,怎样修身做学问,教给人们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修身做学问的圣学法门。本书分前言、序言、正文十三章和附录、后记。前言和序言简要讲述了本书的价值意义。正文第一章主要讲述修身做学问的重要性;第二至七章讲述修身做学问的实操路径和主要功夫;第八至十章讲述通过修身做学问发生在作者身上的变化和产生
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四川大学西方古典哲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命哲学(学派)研究中心及逻辑科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编纂的学术型文集,旨在集中系统地反映四川大学哲学系的科研及教学成果。全书涉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多个学科方向,入选文章有《成德的文学——论孔子文学
李荣是初唐著名道教思想家和重玄学大师,其《道德经注》蕴涵的哲学思想,可以看作是以老庄道家哲学为本位、扬弃魏晋玄学和佛教中观学说、吸收儒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熔道儒释于一炉的具有较强思辨特征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以道论为根本,以人论为核心,始于道体论,继而展开道性论、道用论,进而开出知道论、履道论、乐道论,最后终于同道论中
本书是对中华文化极具贡献的仲敦巴(公元1004—1064)的一部传记,仲敦巴幼年丧母,无法忍受后母虐待浪迹四方乞讨为生,期间求学未辍,后拜拜阿底峡为师,终成世代敬仰的学派创立者。作者侧重其求学经历,按时间先后描述了一代宗师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怎样在求学的道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最终成为开创一门学派的历史人物为线索,描
人性是复杂的,如果我们不懂其中的那些“弯弯绕绕”,结果很可能得罪了人,还不自知。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不要轻言善恶。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理解人性,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理解与人交往的本质,才能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不要试图去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与其抱怨人性险恶,
本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和合、为什么要讲和合、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和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和合、作为一种信仰形式的和合、作为一种政治理念的和合、作为一种生活理想的和合、作为一种审美境界的和合、作为一种历史语境的和合、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和合,是和合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本书详细叙述了这座城隍庙的来历,例如曾作为戚继光总兵行辕的历史,以及各朝各代的景观变更、城隍名号的修改等等。书中也讲述了知名典故、庙宇建筑的来历等等,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神话故事信手拈来,富有趣味性。有助于读者了解这座庙宇的历史,体会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这部书稿是罗浮山泰学学校学生们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教材,集中诠释了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尽管只有五千字,但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每章先“引文”,后“译文”作解说,还作“现代启示”,成一家之言。本书以在校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