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通识课:正确思考的方法》创新性地揭示出批判性思维内部暗含且相互交织的4条线索:(1)思维线索。所有的思考过程都包含问题、结论、前提、未表达前提等核心要素。(2)论证线索。将论证深入推进到解构论证和建构论证、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层面,同时关注论证的语言要求和逻辑要求。(3)前提线索。客观真实(包含知识)在思维
全书共分为9章,内容涉及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与评价的概述、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0~3岁婴幼儿发展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运用以及相关标准化评价量表的介绍等方面。本书第一至第三章部分,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与婴幼儿发展评价的基本要义展开,探讨了有关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研究与相关理论、0~3岁婴幼
先秦儒家论说既以古史传说为渊源,亦萌发理性哲思,它们彼此作用和渗透,最终形成了儒者独特的思想世界。先秦儒家肯定天命与天道,又强调道德因素和人的参与,主张人的活动与宇宙规律合拍共序;在圣王崇拜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兴邦救世之法,以功业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前提,推动圣王与文化英雄的身份互换和职能叠加;将礼乐从原始仪式中进一步剥离出来
校园欺凌和性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界、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校园环境中,校园欺凌现象和青春期性教育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对不当则会引发直接且长期的不良后果,并成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等精神障碍,以及自杀发生的主要社会性诱因。本书通过集中阐述校园欺凌现象、性教育的家庭教育和校园团体心理辅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马克思对卢梭既有批判也有继承,其唯物史观实现了对卢梭的政治哲学的全面超越。本书尝试论证的是具有直接相关性的两个结论:一、马克思和卢梭的思想关系,呈现的是从卢梭到马克思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理论谱系。卢梭的公意、康德的善良意志、黑格尔的普遍意志具有内在一致性;二是卢梭是与黑格尔同等重要的理
本书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科学技术学科团队合著,着眼于科技进步的当下与未来,深入探讨了诸多与之相关的最新哲学议题。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科学哲学与艺术哲学的新进展”主要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当代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的新发展,分别阐述了专长哲学、罗兰茨认知现象学、布兰顿实用主义以及神经美学的理论内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用马克思的立场和方法对罗尔斯的政治思想作全面分析和批判的专著。本书以“自由主义在回应马克思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这一思想史线索进入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细致考察。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资本论》等作品中将传统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加以批判,此后一个世纪的自由主义理论建构都致力于回应马克思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冷漠、孤独与无助越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现代人宁可用手机聊天,也不愿意面对面交流。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交流困局,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人们该如何走出自我的牢笼,与他人交往,建立友谊,进而塑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本书以分析阿奎那的友谊观为基础,以托马斯主义的友谊理论为突破口,阐述了作者自己的回归本真的交往方
我们的情绪包含九个成员,它们分别是快乐、害怕、困惑、悲伤、嬉笑、沮丧、愤怒、爱、平和。我们紧张时,胃会不舒服;愤怒时,会气得火冒三丈;恐惧时,会浑身发冷;兴奋时,会高兴得跳起来;感到宽慰时,身体如释重负。可见,积极情绪不仅让我们充满生气和活力,使我们的体验富有色彩和质感,还使我们能诚实、热情、富有创意地拥抱生活。然而,
认知现象学是认知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着重于从主观体验的角度探讨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与意识状态的关系,为探讨认知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新角度。本书围绕学界关于感觉现象与认知现象关系的争论,从六个方面—对思想的反思、现象对比论证、意识的价值、体验的时间结构、体验的整体性、现象特征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对认知现象的特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