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旅融合是传承发展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本书立足于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系统梳理了文化遗产、旅游、文旅融合等基本概念,构建了以遗产价值、利用主
本书是首部《全球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指数报告》,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基于科睿唯安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形成的研究报告。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国际合作是提升基础研究质量的重要途径。本书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全球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评估方法和指数体系,为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全球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分布和发展趋势提供了翔实的比较结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中东欧国家的中国文化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持续升温,研究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意义逐渐凸显。通过梳理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历程和特点发现,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
科技人事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向科技干部、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所有科技人才,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人事管理工作细则与法令规章,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事管理制度。本书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整整75年科技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按照人事制度的事理逻辑和工作实际建构框架体系,
本书通过研究西人围绕《京报》进行的翻译、介绍、研究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中国本土的信息传播载体与近代报刊这种外来的新式信息载体产生联系,建立对接,并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由此考察处于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的状况,阐释中国近代信息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时代特征,进而分析这一进程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意义及其影响
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余红主持的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风险感知的媒介作用机制与风险沟通》(19YJA860030)最终成果。 在当代,环境风险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深度媒介化”的进程不仅已经深刻影响环境风险的传播,更影响到公众对其的关注与讨论,探究环境风险的媒介作用机制是本书的核心研究问题。
为了纪念《中国语文》创刊70周年,《中国语文》的作者、编者等写了很多纪念文章,《中国语文》编辑部从中遴选了部分文章。全书共收录40多篇文章,既包括张伯江、林连通等《中国语文》的现任或者曾任编委的文章,也包括了曹建芬、江蓝生等学术大家的文章,也有众多的普通作者、读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了对《中国语文》激励后进、推动中国
《中国语文》1952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本刊是语言学专业学术期刊、我国中文类核心期刊,注重理论研究,面向汉语和汉字的现状与历史、中国语言调查和语言政策、语言信息处理与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汉语语言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该文集是为纪念《中国语文》创刊70周年的文选,由《中国语文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破解产教融合不深、不实、不透问题的关键钥匙。 本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回顾和总结了我国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发展脉络,深刻把握了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新政策、新理念与新思路,以系统性思维探讨了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本报告定位于中国创新人才,综合研判创新人才发展基础、规模、层次与态势。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战略”,系统归纳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