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宋元明时期的经典哲学文本为依据,对宋元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创发均有深入而精当的讨论,并围绕宋元明哲学发展的脉络和问题展开文献的追溯与精当分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及读者巩固知识、引发思考,进而增加广大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本书语言晓畅,知识点清晰,好读又好用,既可供授课参考,亦可作为了解中国哲学思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来研究、教授庄子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生命哲学精髓要义的总结,也是作者的代表作。全书通过对庄子生命本体的阐释、生命真实的认识、生命问题的解决,揭示了庄子思想的特点——他挖掘生命之特质,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将生命有机性与变化性贯注于生命中,旨在帮助读者追溯生命的源头,理顺生命的脉络,突破生命的障碍,回应生命
“黄石作品精选”收录其代表作,视野辽阔,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展现了黄石对民俗、神话、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关公信仰的产生、演变及道德理想。对历史文献进行辨伪考据,钩稽关公的事迹;综集史书、演义民间传说里有关关公个性、品行的记载,整理关公
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书的研究缘起;第二章主要介绍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物质观、概念论与真理观等,然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适当比较,在比较中对金岳霖的哲学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三章主要介绍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哲学思想,并对他的哲学思想在哲学立场转向后的各种表现进行评析;第四章主要介绍金岳霖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本书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此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书以王弼《老子注》本为主校本,另取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等共计33种为参校本,考校详细,目的是依据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正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以恢复《老子》经文真旨。本书按照帛书《老子》篇次,《德经》在前,《道经》
《藏传因明研究》已出版7期,此为第8期。此论文集共收录24篇论文,其中,7篇为汉文论文,17篇为藏文论文。内容涉及藏传因明的历史源流、文本分析、教学特点,以及藏传因明学内在逻辑范畴的概念、特点等。其中不少文章水平较高,使用了文献考证和逻辑推理、实地考察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藏传因明的相关学术问题。全书观点
自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始,河西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原地区的诸多典籍类文献持续性的传播至河西乃至西域地区。汉晋时期河西地区政治局势较为稳定,河西地区浸润在中原文化的滋养之中,发展出了繁荣且多样的河西文化。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河西地区的诸多典籍类简牍不断被发现,虽多数简牍为典籍文本的残章
尼采曾宣称自己是“欧洲的佛陀”,且终生对佛教抱有极大兴趣。虽然他遵循佛教思想,摧毁了被他当作双头错觉的存在与自我,但他认为自己所倡导的是对于随之而来的虚无主义危机的回应,而这与他的印度同行截然相反。在本书中,安托万·帕纳约蒂探究了尼采的见解与佛教哲学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他讨论了心理学模型和理论,这些模型和理论构成了所
《论语》乃华夏文明之重典,本书以文言笔记形式对《论语》二十一篇进行逐章解读,先列原文,再作释读解释该章主旨含义,又对其中关键字词进行释义。作者受钱穆《论语新解》启发,据朱熹版《论语集注》而作注读,务求返本归源,弘扬经典正义,襄赞传统文化复兴。训诂着眼贴近当代,释义主张贯通各方,从而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先贤于哲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