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中华文化极具贡献的仲敦巴(公元1004—1064)的一部传记,仲敦巴幼年丧母,无法忍受后母虐待浪迹四方乞讨为生,期间求学未辍,后拜拜阿底峡为师,终成世代敬仰的学派创立者。作者侧重其求学经历,按时间先后描述了一代宗师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怎样在求学的道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最终成为开创一门学派的历史人物为线索,描
人性是复杂的,如果我们不懂其中的那些“弯弯绕绕”,结果很可能得罪了人,还不自知。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不要轻言善恶。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理解人性,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理解与人交往的本质,才能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不要试图去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与其抱怨人性险恶,
本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和合、为什么要讲和合、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和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和合、作为一种信仰形式的和合、作为一种政治理念的和合、作为一种生活理想的和合、作为一种审美境界的和合、作为一种历史语境的和合、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和合,是和合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本书详细叙述了这座城隍庙的来历,例如曾作为戚继光总兵行辕的历史,以及各朝各代的景观变更、城隍名号的修改等等。书中也讲述了知名典故、庙宇建筑的来历等等,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神话故事信手拈来,富有趣味性。有助于读者了解这座庙宇的历史,体会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这部书稿是罗浮山泰学学校学生们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教材,集中诠释了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尽管只有五千字,但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每章先“引文”,后“译文”作解说,还作“现代启示”,成一家之言。本书以在校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宣传
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众读物。本书以玄奘西行求学为主线,用讲坛的形式讲述玄奘六十五年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生故事。全书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讲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岁净土寺出家到国内游学,九年历经十四师的经历;第六至十三章讲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过大漠、翻越凌山的艰难险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玄奘穿越中亚五
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逻辑为正思之学,即给所有思想立种种法式,相互推校、参照,“以期所得信为最正确者而归依”。他认为,“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该书以欧洲逻辑体系为“经”,以中国古代名辩理论和实例为“纬”编写而成。书后附有作者早年所写的6篇论文,其中《名墨訾应论》和《名学他辩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发生了一个新的学问,曰知识社会学。其内容是从社会学以研究人类之知识。但向来研究知识,有所谓知识论是属于哲学范围的。知识论之研究知识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学,所以研究知识可有三个不同的方面:即一是取心理学的态度;二是取哲学(即知识论或称认识论)的态度;兰是取社会学(即文化科学)的态度。本书的目的在想说明形而上学
本书作者张东荪是我国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书中第一部分是“知识与文化”,系在燕京大学授课时所写。第二部分是“思想与社会”,系出狱后半年所写。本书主要通过这两部分的集中阐述来说明所谓民主主义不是一个政治制度,乃确是一种有特色的文明,就文明全体来说,当然亦把政治制度包括在内了。这种文明之特色又在于其自身能常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