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庸》学术史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过程。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研究;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中庸》学历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通过对郑玄、孔颖达朱熹、王阳明、王夫之、康有为等人《中庸》学著作的研究,可以从《中庸》学的分期问题、文本注疏的角度、经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庸》学术史
政教关系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主题。在北大西洋世界里,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在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以及宗教信仰等领域,可谓同宗同源、同气连枝,呈现出明显一体化发展特征。但这三国在政教关系问题上,不仅路径截然不同,而且还呈现出对立局面。英国通过确立圣公会而采取“官方确立教会”模式。美国从英国独立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联邦政府不
“成长不是变好,而是接纳不好”——献给所有“内心会下雨”的人。 这是作者李真子深陷抑郁深渊,用7年走出情绪泥潭并实现二次成长的心灵笔记。 她用25篇的漫画故事,生动描摹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从中讨论了很多人都遭遇过的问题:没有自我、自责讨好、自卑恐惧、焦虑内耗、拧巴纠结等等…… 她将这些无形的心理状态“翻译”成细腻直抵人
作为一个“战斗系女子”,你知道依靠别人会更轻松,但还是选择独自坚强;你很自立,很有能力,但一遇到自己的事情就显得笨拙……为了这样可爱的“战斗系女子”,作者创作了本书。 本书作者是日本人气心理咨询师,书中收录了他撰写的几十篇短小的文章,帮助你进行自我察觉,疗愈内心。只需每天阅读5分钟,你就能更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其实,
《白虎通义》可以视为汉代经学发展的活化石。它体现了汉代经学思想的整体特点,涉及汉代经学的诸多问题,如今古文经学问题、谶书纬书问题等等。本书意在通过考察《白虎通义》的相关问题,对于近年研究《白虎通义》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辨析,从而揭示其所体现的汉代经学的思想特点,阐发其在汉代经学发展、思想政治等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本书收入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知名哲学学者的相关文章,就“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原创性学术体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记录了当下中国哲学界的思考成果,更为推动中国哲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是斯拉沃热·齐泽克撰写的哲学普及作品。齐泽克以其创造性地运用拉康、黑格尔的相关理论,解读分析当代流行文化和国际时事而闻名,这部书稿也体现了这个典型特色,他在这里围绕东西方文化中的事件、哲学中的事件、精神分析中的事件等主题,拆解“事件”这个哲学概念古往今来的流转与它在我们日常中的体现。尽管本书暴露出作者在哲学写作中的
文化自信,文明自觉的前提是对中华文明的理论认知。文明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意义系统,表现为一幅世界图景——通常由宗教话语阐述呈现。中华文明之世界图景由儒家经典提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界却是将儒家思想划归哲学,以渊源于希腊城邦的这一知识形态为标准范式对儒家文本进行解读。本文首先从文明比较的视角,对以柏拉图为中心的所谓
胡宏(约1105年—1161年),字仁仲,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湖湘学派创立者。15岁时,自撰《论论语》,后又编选《程氏雅言》。20岁至京师,入太学。曾从师于理学家杨时、侯仲良。宋绍兴元年,胡宏与父亲胡安国来到湘潭碧泉,开馆授徒,阐明湖湘之学,潜心于《春秋传》的研究著述和湖湘学派的创立。绍兴八年、绍兴二十
思维现象学作为认知现象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思维的发生机制与本质属性。本书聚焦思维在现象学传统与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共通基础,并具体涵盖个体经验所涉及的知觉、语言、逻辑、具身性及情境性等核心维度;通过融合分析方法与欧陆哲学视角,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思维的心理过程,以及对思维对象的经验感知与处理机制。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