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唐法照纂辑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是净土宗信众在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但中国历代《大藏经》未予收录,其他传世文献亦未见载记。敦煌文献中却见有少量《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残卷,其中以P.2066、P.2250两件法藏写卷保存状况最好且内容最为完整。本书是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人《敦煌本古佚与疑伪经校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鸣惊人之作,是他在研究了古希腊悲剧的历史文献、融合了叔本华哲学和瓦格纳音乐的内在精神、进行了对于当代德意志文化的深入思考之后,走上他作为哲学家的思想道路的最初一步。在这部著作中,尼采舍弃了通常的以实用主义历史观研究古希腊文化、以理性主义科学方法研究悲剧艺术的做
本书以黑格尔承认理论为逻辑隐线,以自由和承认为价值归旨讨论了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体系。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黑格尔承认理论的产生、体系和内容,梳理了黑格尔公民教育的教育起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路径和教育方法,论述了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自由伦理教育自由的承认逻辑,总结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的批判和
柏拉图对话和亚里士多德论说都展示了对智慧的爱欲追逐。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在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一个自知无知的对话引导者,通过把各种意见带入困境而开启知识之路的入口;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苏格拉底的一些说法本身被当成了有待分析的意见这是以一种与苏格拉底意见相争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苏格拉底哲学道路的继承。伯格的《尼各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自信自立的中华民族立场,坚持和美共进的中华文化立场,秉持系统思维,以战略为研究聚焦,在教育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中,积极破解价值观教育在当今俄罗斯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问题。重点围绕强劲有力的政策保障继承发展的理论基础显隐结合的课程体系多维共进的校园文化以及伙伴式校外育人格局等问题开展
《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承什刹海书院协助,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使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每年出版两辑,每辑设一主题,选取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顶级学者的高水平论文,结集出版,其中既有
本书全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入论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书中以近代各界人士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为视角,呈现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生成、发展与普遍流行的历程,并专题讨论民族复兴思想的相关理论学术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意识、学术中国化等。作者述史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怎样才能实现
人物传记。本书稿是广东省作协三重题材创作项目之一。书稿围绕梁启超在变革和守望的人生轨迹,从史料中重新发现和书写这位岭南文化巨人。着墨变革,主要是书写他对旧时代的变革,从保皇到反清,从各省自立到立宪的变革,同时也书写了他自我变革;落笔守望,主要是书写他作为一个学者从未放弃过写作,从宗教、哲学、教育、财政、金融、文学、新闻
本书是对明代理学家方孝孺(13571402)儒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作者采用文本阐释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方孝孺及其所代表的明初金华朱学置于元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其天道论、心性论、工夫论、为学之方、道德哲学与人生哲学、辟异端、文化哲学、正统论、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等学说的考察与梳理,较为全面地阐发了方孝孺儒学
本书阐释了西方哲思通向东方道家智慧的尝试和过程。作者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论至海德格尔,将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理论进行对比并相互补充,试图拓展出一条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源、艺术的本源、存在的本源、真理的本质之显现的思想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