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本书为著者的演讲集,共分十一章,讨论了当今的哲学、哲学的萎缩与扩展、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关于宇宙的知识、哲学的需要、理论与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实、主体性之发现、哲学的根本改革、新实在的新概念、生活的范畴,以及命运和自由等话题。
本书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此为第25辑。本书所称的“当代儒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推
本书详细论述了《淮南子》的学术思想,对《淮南子》问世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考察,肯定文景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淮南子》是转型时代的学术思想产物。对刘安个人的命运、淮南国的学术活动及其特点作了叙述,对《淮南子》的作者问题进行了辨析。选题的核心内容则是对《淮南子》一书蕴含的道家、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作出了阐述。
本书讲述你早起的第一件事和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吗?你是否经常拿起它“只是为了看一下有没有信息”,回过神来却是45分钟后了,你也很想知道时间都到哪里去了。你是否想少花点时间在手机上,但又不知道如何在不彻底放弃手机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如果是这样,这本书就是你的解决方案。作者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易操作的“分手”计划,然后再
本书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社科类图书。作者解释了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存在、自我、正义等等;并提出了十五个哲学问题,比如世界真的存在吗?现象背后有本质吗?人能够认识真理吗?还有一些问题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比如自我是什么?爱究竟是荷尔蒙的欢愉还是精神的提升?你的朋友圈里还有朋友吗?人生真的有意义吗?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吗?另外
本集刊原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夏教授主编,从2023年第1辑开始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改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编。主编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众多知名学者,如丰子义、杨学功、汪信砚、吴晓鹏、孙伟平、鉴传今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
本书是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EA200111)的研究成果。本书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听障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围绕听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服务模式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听障青少年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访谈,汇集和整理了大量一手的资料,结合理论,既
这本书是柯维博士去世前几年,就想要写的一本书,当时他就邀请了他的大女儿和他一起完成。他之所以想到这样一个书名,是因为:他认为,“渐强心态”可以使人在各个阶段、各个年龄阶段都能保持向前看、不断进步的姿态。他坚信最好的“以终为始”(他的7个习惯之一)就是不断地为他人的福祉做有意义的贡献,最终,这种渐强心态是获得真正持久幸福
《费希特的观念论与历史》(FichtesIdealismusunddieGeschichte),原著作者为埃米尔·拉斯克(EmilLask,1868-1941)。《费希特的观念论与历史》是埃米尔·拉斯克的博士论文,被编进《拉斯克全集》第一卷,论述了德国观念论如何从康德的批判哲学过渡到费希特的历史哲学以及其中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