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渐”就是中华学术文化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演变并产生的积极广泛的影响的过程。在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华人学者群体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方东美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深入中西哲学堂奥,融汇百家,统摄儒释道西(学),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并创造了一个极富特色的比较文化哲学体系,建构了一幅“上下回向”
高手复盘与控局
本书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公平理论、产权理论、中介效应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上海市大型制造企业科技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模型,揭示工匠精神培育的微观机理,发现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制度激励、公平诉求、产权感知三个方向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以及工匠精神自我修炼策略,构建了上海市大型制造企业科技
本书内容叙述金陵(南京)诸寺的沿革、制度、诗颂等。金陵为南朝故都,诸帝王多崇信佛法,故于此广建寺刹。其后,迭朝换代,寺多毁坏。至明代,建都于此,寺貌逐渐恢复旧观,共得大刹三所,次大刹五所、中刹三十二所、小刹一二〇所。本书卷一收录总目次与御制集,卷二收录钦录集,卷三至卷四十八分述各寺,卷四十九为南藏目录,卷五十以上记载各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是一次有关人类智慧和自我认知的心灵之旅。作者以轻松有趣的笔墨,从西方智慧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心理学科如何从一些原始、朴素乃至玄学的观念,经过理性的观照和经验的反复检验,再辅以18世纪以来的科学实验方法,发展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显学”。故事的中心是人,“心理学的故事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经史考证,朴学大兴,成为当时的学术主流,学术史上称之为乾嘉学派。作者陈祖武先生将乾嘉学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力求准确梳理乾嘉学派的形成、发展、蜕变及向近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入的个案探讨,也包括对学术世家和地域学术的群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阐述乾嘉学派
本书以王阳明的生平为纲要,穿插明朝中期的政治风云,将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一一呈现,多方面展现王阳明一生的坎坷经历、仕途沉浮、得失悲欢,以及在儒学思想上不断转变和完善的过程。
《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是指1364年(日本南朝后村上天皇正平九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由堺地人氏道祐居士在泉州堺市梓行的《论语集解》十卷。这是和刻汉籍中留存最古老的《论语》刊本。今传世的正平本《论语集解》十卷有三种本子,另有一复刊本。《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是日本最早的《论语》刊本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伦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软实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也提出了很多道德问题,如诚信的问题、安乐死的问题、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传统美德与现代伦理精神的关系问题等,作者根据社会需要,围绕社会伦理、职业伦理、传统伦理、青年伦理教育及新闻道德事件,以自己的伦理学养,在高校、企业、机关、公共文化机构、中央和地方媒体积极发声
《〈群书治要·孝经〉讲记》是“刘余莉细讲群书治要系列”之一。《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相传是孔子为“六经”所作的纲领性著作,为读书人之必读。《孝经》共十八章,除最后一章《丧亲章》之外,《群书治要》把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刘余莉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字词,重点是义理的阐释,让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读懂《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