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收入赫尔岑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所写的四篇辉煌的哲学论文。赫尔岑在这几篇论文中,尖锐地嘲笑了当时莫斯科知识分子在科学上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肯刻苦钻研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极其精辟地论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思潮在西欧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且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俄国哲学界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恶习。他热烈地鼓吹哲学
本书作者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为近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人类知识原理》是贝克莱主要哲学著作,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
奥古斯丁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非常关键性的枢纽人物,本辑以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为主要论题,围绕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与柏拉图、马基雅维利等人的思想关联,选译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具体考察的问题包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张力,奥古斯丁的政治学思想,奥古斯丁对罗马传统思想的改造,奥古斯丁如何接受柏拉图主义的政治哲学并将其纳入自
《“再思”马克思社会解放的革命主体——奈格里政治哲学探析》剖析了西方左派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关于资本主义时代革命主体性的理论,其中包括对理论前提、主要观点、理论传承、理论困境等问题的分析。书稿以奈格里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与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间的内在秉承关系为基础,重新审视了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社会和马
本书旨在推动中国学术界在基督宗教研究上的系统发展,使之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得以不断拓展。对于基督宗教的学术关注极为重要,这在整个中国宗教研究领域中有其独特地位,也是中外学术交流发展上引人注目的窗口和平台。
21世纪初,哲学界围绕儒家“亲亲相隐”相关伦理文化展开争鸣,成为近三十年来最重大的学术论争之一。本书在全面总结这场伦理论争的基础上,系统搜集和整理了历代有关《论语》《孟子》“亲亲相隐”经典文本的诠释史料,并结合多元视角,从经典诠释、伦理理论基础、公德私德观、德性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和法哲学等诸视域,综合探究儒家“亲亲相隐
本书围绕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拓展训练活动,坚持能力本位,行动导向,问题引领,学生中心;将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融入课堂活动中。
熊十力先生(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先生自创“体用不二”论,自创“歙劈成变”论,自创“内圣外王”论,试图为儒学大厦添砖加瓦,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
本选题全称《讲说一切宗派源流及教义晶镜史》,主要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及其他各种宗教,西藏本土的本教和藏传佛教,祖国内地的儒、释、道三教及蒙古、于阗等地的佛教的法脉源流和教义学说。本选题全称《讲说一切宗派源流及教义晶镜史》,主要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及其他各种宗教,西藏本土的本教和藏传佛教,祖国内地的儒、释、道三教及蒙古、于阗等地
本选题作者以传统格言的形式,通过藏传佛教中国化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立德树人篇,第二部分为崇尚科学篇。旨在发扬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