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的原理为指导,在阐释灾后重建、社会重构概念基础上,通过借鉴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以系统、全面展示灾后重建视域下社会重构的基本逻辑。经验层面,选取汶川和芦山两县的四个村为样本,运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公共政策分析等方法,探讨“党委政府”、“受灾群体”、“社会力量”等主体参与下,社会生产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为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上海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中国的现代化与上海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全书从“百年大变局深刻演化”“扎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
儒家情感主义因其外生于西方工具理性主义传统,始终主张人的情感理性有机统一,又因其日常性、符合感性直觉与理论融贯,成为了破解医患关系紧张、建构新型医患关系的可能伦理资源。本书引入儒家情感主义作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新的伦理资源,尝试实现儒家情感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本书以儒家情感主义批判工具理性主义、构建新
本书主要探讨并分析了在品牌依恋情境下用户生成评论内容的一般行为模式,以及品牌依恋对行为的作用机理。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明晰品牌依恋与评论生成动机及评论内容特征间的内在关联,其次系统梳理品牌依恋驱动下用户生成评论内容的内在规律,最后基于社区高质量评论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品牌依恋的视角提出并制定激励用户生成高质量评论内容的优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研究”(批准号:15CSH016)最终成果。本书以“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干预策略是什么”为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开发了《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水平量表(SMDI)》和《青少年手机媒体使用偏好量表(SMPI)》两个测量工具;然后分析了青少年手机媒体
《中华思想史文论(三)》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学术创新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华思想史文论(一)(二)》的再续集。本文集收录的文稿包括:(一)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的研究和写作;(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张家川回族行店,其特征以中介商为主,兼具中间商属性。本书以结构功能论为视角,通过考察晚清至民国以及现当代两大时段中张家川回族行店的经营特征、行店对地方社会的构造等方面,系统揭示了这一组织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渗关系,彰显其形塑地方社会的内在活力。全书的讨论虽然以行店的兴衰为主脉,但在问题拓展方面无不以错综复
《丝路发展与美美与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中心框架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有关科研机构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合作研究成果。全书聚焦“百年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是“百年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彰显了中国与有关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美美与共,共享发展繁荣与进步的主旨
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文化特色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此期得到全面展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创作者百余人,有别集传世者50余人。本书从历史、文献、思想史等多个维度对这个时期的蒙古族汉诗创作展开讨论,通过空间-政治秩序建构下的元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精神-心灵秩序建构下的明代蒙古族汉诗创作、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担负着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职责,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评审的《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