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擅长以形象隽永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寓意深远,耐人寻味。《论语》提出了人的德行与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有着规范作用。《论语》以儒家道德礼仪为标准,提出了“思
在漫长的前现代社会,整个地球上的先民都曾经长久地生活在类似萨满的精神氛围之中,萨满文化也因此被当今国际学界公认为我们文明和文化的最深厚的精神根脉。其年代深远和积淀厚重的程度,往往超出今人的想象。本书通过世界各地三十六位萨满的自述,生动展现其心灵的超常体验,是一部广泛取材的萨满医师幻象治疗经验自述读本。
本书分“中日佛学研究”“佛教与社会学研究”“道教和儒教研究”“其他宗教研究”四个专题,收录15篇宗教研究文章:“吉藏《大品经玄意》研究序说、试论梵语声字在般若经典中的形态与功能、现代日本对中国三论宗的研究、道教和儒教研究专题”等等,对国内外宗教问题进行研究,学术水平较高。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第一、二章讨论宋明《四书》与《孝经》意涵的背景,重点在魏晋南北朝经学的玄学
本书梳理了《诗》《书》《礼》《乐》这四部儒家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学的流变过程,尤其是宋代哲学家在诠释《诗》《书》《礼》《乐》四部儒家经典时的思想创新,揭示了这四部经典在宋代儒学形成中的学术贡献。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讨论了“乐教”与“诗教”;《尚书》与诗、礼的关系;两宋《仪礼》学以及朱熹礼乐观;最后结合马一浮“三礼类”
本书从“铸魂聚力,齐家兴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红色基因,世代赓续”“行为准则,凝聚人心”“道德文化,深层动力”“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强化保障,谋求长远”七个主题出发,结合历史典故、家风家训箴言,典型案例分析、政策法规引鉴,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问题作了论述。
本书共20讲,内容包括“《诫伯禽书》: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命子迁》:没有它就没有《史记》”“《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朱柏庐治家格言》:治家之经”“《包拯家训》:三十七字,字字珠玑”“《放翁家训》:后生之药石”“《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等。
书稿从“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渗透、人类生存中“自然生命”与“文化特质”交融的视角出发,考察人性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发生机制,并围绕自然和文化的统一性阐释人性的存在论根基。在学术传承上,书稿关于人性的探讨从马克思与达尔文思想交汇处展开,进一步阐明本书的目标:经由马克思和达尔文思想的贯通,不排斥科学也不迷信科学、不否认
家风不仅能够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社会基础,对党风、政风、民风和世风的向上向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风正,则党风正,政风端,则民风淳,世风清。本书主要从中国传统家风的历史根基、历史演进、核心内容以及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面入手,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
本书稿主要记述了拉萨、山南和日喀则三地的萨迦寺志,包括拉萨周边的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区、柳梧新区、达孜区、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山南市浪卡子县、贡嘎县、乃东区、错那县的萨迦寺庙和日喀则市仁布县、南木林县、桑珠孜区、谢通门县、昂仁县、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仲巴县、亚东县、康马县、江孜县等地的萨迦寺庙。不仅梳理了卫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