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收集佛教典籍、传世文献、石刻资料等相关资料,结合我国中古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殊信仰在我国中古时期的形成、演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文殊信仰在中国中古时期形成、演变及发展历程,藉此勾勒出我国中古时期文殊信仰形成的大致脉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天命信仰神祗体系中上帝的位置;孔子的天命观;儒家信仰之“天”及其理性化演变;罗近溪“孝悌慈”视野中的“天命”;王夫之“造命论”新解;“信靠的宗教”与“觉性的宗教”——以基督宗教与儒家宗教为对比等。
本书从语音、词汇、文字、训诂、文献整理等方面对敦煌佛经音义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探究其语言学的重要价值。同时,通过对传统韵书、字书、辞书的分析,敦煌佛经中的语言系统与中古音承续关系的考察,以此探究敦煌佛经音义的语音、词汇、文字、训诂特色,以及其语言学和文献学的价值,对深入研究敦煌及唐五代西北方音与长安雅言的发展具有重要参
本书共包括9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述贝叶斯网与测量模型,及贝叶斯网作为测量模型的优势;第二章主要介绍与贝叶斯网测量模型有关的理论基础,具体介绍各种常用模型;第三章介绍利用贝叶斯网结构学习得到属性之间的层级结构;第四章介绍贝叶斯网分类器在认知诊断分类中的应用及关于贝叶斯网作为诊断模型的进一步讨论;第五章介绍基于贝叶斯网模型
《围炉夜话》是清朝学者王永彬围着炉火对子女进行儒学教育时,留下的生活笔记。本书教人如何安身立业、为人处世、在人心不古的世道上生存。本书由度阴山进行翻译、注释、解读。
本书在充分吸纳先贤(汉代赵岐、宋代朱熹等)《孟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孟子》按照从侧重微观个人的“修身养性”到侧重宏观家国的“治国平天下”这一逻辑红线,分为14篇,每一篇均由“原文”“注释”“译文”“所得”“疑难”五部分组成。其中,“所得”部分为作者对孟子其人其书的见解,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疑难”部分为作者通过爬梳
本书将帛书《老子》的甲乙本和传世的王弼本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展现出帛书《老子》的价值。书中还配有导语、注解和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帛书《老子》的内涵和精髓。
本书按照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顺序,依次识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这三篇对话都涉及苏格拉底对哲学公共外观的关切。《普罗塔格拉》是时序上最早的一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登上了公共舞台,并决心作为第一个在辩论中战胜强大的普罗塔格拉的人在雅典赢得声誉,从而使哲学的普罗塔戈拉式公众面相变得暗淡下去
本书是时任贵州提学副使,于贵阳文明书院向阳明执弟子礼的席书现存唯一代表作,由席书的长子席中、三子席和编辑整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刊行,现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藏。书中有杨名撰序一篇,以及席中撰跋一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编纂此书之缘由及相关情况。全书十万余言,按文体编排,分为五卷,含序、记、志铭、碑状、祭文、词、奏议、
本书中译稿依据西方古典学晚近两种公认比较成功的祷歌注疏本迻译。为便于读者的理解,特附上一篇西人晚近的研究论文作为附录。要直接了解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得读真正的原著一一荷马的两部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它们分别代表了古希腊神话的两大源头性原典。除此之外,古希腊神话还有第三大源头,这就是“俄耳甫斯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