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卫·休谟的一部宗教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9年。该书的主题是驳斥当时流行的两个宗教假设,即宇宙设计论和正统的天启论。这两个假设试图把宗教真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休谟通过对它们的驳斥而动摇了整个宗教的理性根基。该书采取了对话体的方法,共设置了三个角色,分别是设计论者克里安提斯、天启论者第美亚和代
美学与文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任何文学思潮的产生,文学理论的流行,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均受到特定的美学的原理及观念之支配,与美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范畴与命题既具有文学属性,亦具有美学属性,而中国古代美学的诸多概念与原理也往往潜移默化到文论之中,衍化为文学理论。如此一来,美学与文论即呈现出贯通性
当代西方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西方治理现代化又深刻嵌入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透视当代西方治理是理解当今世界局势的关键,破解西方国家治理则是把握当今世界历史进程之关节。西方治理现代化的主线是权力与资本的“纠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的世界历史显现。西方治理现代化自18世纪至今,权力形式从生产到生活、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博士后青年人才,2022年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哲学院共同承办“全国哲学博士后论坛(2022)”。论坛主题为“新
本书稿是在著者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互动发展研究”最终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其中首次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儒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同行专家肯认和2020年国家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采纳列项。书稿论述了儒学在我国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传播与影响的历史,以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和融会转化
本书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背景下探索逻辑与社会文化之关系,将STS对于科学的反思深入到其最为艰难的部分:逻辑。按照STS的发展进路,本书回溯分析了其对逻辑的基本观点,在批判性分析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逻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对于逻辑与社会文化、实践之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提供了一种逻辑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新
作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正义探讨,开拓了生产正义、政治正义、环境正义、全球正义的新视野。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本书从三个“辩证统一”(即空间与正义、空间与主体性、空间正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深入研究大卫
在现象学运动的早期,普凡德尔是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地位仅在舍勒之后。而且由于其他几位重要的现象学和心理学代表人物的病故(利普斯)、阵亡(莱纳赫)、调离(盖格尔)或弃学务农(道伯特、康拉德-马悌尤斯),普凡德尔后来实际上是慕尼黑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唯一代表人物。普凡德尔在几个哲学领域的工作为世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遗产。这些思想可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与柯勒律治和骚塞组成了一个文学小圈子,被称为“湖畔诗人”。早年的华兹华斯深受卢梭及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深爱自然与自由,狂热地支持法国大革命,反对君主专制;然而晚年的华兹华斯似乎成为思想上的变节者,成为托利党人的支持者与保守派的代言人,反对“议会改革”,反对解放天主教徒。
本书是英国日常语言学派重要的代表斯特劳森的重要著作。在书中斯特劳森依次讨论了康德第一批判的主要章节和核心论题,但他不是进行历史、文本性的哲学史研究,而是对康德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批判性的分析和重建。斯特劳森立足于当代逻辑学的发展,为了避免康德理论中一些不可接受的结论,对康德理论哲学进行了分拆,从而保留他认为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