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学通史》是第一部对整个中国老学进行贯通性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多卷本著作。全书以不同历史阶段为单元,全面总结老学历史的和逻辑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先秦两汉卷》将道家学派的形成置于思想史的视野,溯源老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从文化变革开始的,不是因为技术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从文学、文化和艺术的变革开始的。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所带来的审美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围绕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历程、特点和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等方面,对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展开了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书集结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孝文化的起源、发展嬗变的思想轨迹进行了纵向梳理,同时又进行了横向的哲学体系的思辨,揭示传统孝文化在与欧风美雨的碰撞与交融中发生的嬗变、传承以及如何在古与今、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中走向现代。力求把哲学的理性分析法和伦理学的概括法结合起来,把文献解读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把学术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家庭实际
生活禅纲要(全两册)(生活禅文库)
本书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观照,通过大量的文化典籍之稽考,发掘蕴含其中的平安之道。全书于绪论之后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平安之道的本元探究,涉及神话渊源、文化表征、理论基础、状态预测、社会谐调等诸多方面;下编为平安之道的生命观照,侧重阐述平安之道的生命环境要求、传统礼俗、医疗养生、生活修行、生命境界超越、慈善精神。本书从人类命运
尼采在思想转折时期澎湃的内心经历,显现出他与时代现实痛苦的冲撞。尼采感觉自己已经被抛出时代的墙外,他把这种感觉叫作不合时宜,并认为远赴时代墙外挖掘宝藏的人,一定会为当前时代以及未来时代带来革新的力量。由此,《不合时宜的考察》作为尼采过渡和成熟时期的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本书是尼采批判当时德国文化和教育的四部作品的合集。前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道家思想的生命本体论、修炼论和境界论。 作者首先以本体论为纲,认为从道家到道教的理论发展实质是由自然本体逐渐转化为生命本体,并通过推演和对比,厘清了道教生命哲学本体论中的一系列矛盾,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之后,又聚焦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以生命结构阐述修炼知识、解释修炼目的,从宗教实践问题
本书为论文集形式,分为四个模块共21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围绕公平与人道,先用三篇文章论述了先秦中国社会的公平观念,又以《略论初唐政治哲学中的宽容精神》《法律与人道》两篇文章介绍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治理下宽容的政治精神、以人为本的法律及其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第二部分则聚焦道家哲学思想以及儒释道的比较融合。如《道家哲学的性
本书是一部解读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老子》的大众读物,也是作者尹振环先生凝结生平心血的一部著作。《老子》语言简短精炼,原文篇幅仅五千余字,但内涵精深蕴藉,读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理解,故历代解说《老子》的著作从无间断,阐发角度也各有不同。本书作者尹振环是研究迄今为止最为古老《老子》版本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帛书《老子
本书根据北宋政治变革的庆历更新、熙宁变法、元祐更化三阶段,将北宋儒学的主流思潮与之对应,即范仲淹、孙复、石介及李觏等人为先导的庆历学术,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派学术,以及分别以苏氏父子和程氏兄弟为中坚的元祐学术。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北宋儒学复兴的实质内涵归结为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在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