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评鉴》的第一、二辑已于2022、202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学界收获了积极的评价。第三辑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收录原创论文5篇,综述2篇,书评3篇,以及评审与修订。原创论文涉及跨世界可知性、认知现象性、图像表现理论、老子道论和中国古典哲学解释方法论。两篇综述介绍了当代情绪哲学研究中的恰当性问题
杨逢彬,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湖南长沙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论语译注考证》是杨逢彬先生的一部最新学术著作,旨在对《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本书着重从语言学、文献学的角度,对《论语》中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不仅对《论语》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章的详细注释与翻译,还从语言的历史性、
周易将阴阳定位为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要素,是万物孕育、生长、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构成了周易辩证逻辑思维的核心要素。本书通过对周易美学的体例编排、内涵释义、经传解读以及同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分析,旨在阐释周易美学是一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对“审美”这一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以此种审美观为指引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展厅中、舞台前、自然里,自由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愉悦。这是作为一名美学教师的理想,如果能够成功,那么笔者对美学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
本书从横、纵两个维度透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横向维度上,以历时性的方式,对康氏经学革新的背景、动因、目标、过程、措施与结果进行充分揭示;纵向维度上,通过对比康有为经学与传统经学的差异与共性,把握康氏经学的革命性所在。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为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
上帝存在论证是西方哲学史和宗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是为有神论信仰提供理性支撑。本书按照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道德论证和实用主义论证分章论述不同的上帝存在论证,不同哲学家对其的维护或批判,以及马克思对之的批判。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宗教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上帝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
\"现象学并非固定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场思想运动、一种哲学姿态。“回到实事本身”关注的是意识的发生、生存的经验、意义的建构。现象学家乐于凝视那些被传统哲学和日常认知忽视的范畴,比如身体、情感、潜意识、遗忘、缺席、边缘领域、日常生活等等。以现象学之名,当代哲学打开了丰富的研究论域,本书尝试呈现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以现象
\"本书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费迪南·费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作者从生活世界的不同层面出发,探讨了“人之存在”这一永恒难题。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普罗米修斯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但这些关于人之存在的终极问题却不应被技术驱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人?每个人的生命皆有独特性,费尔曼希
本书旨在尽可能多地依据文本,尽可能多地结合其语境,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全面、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的阐释。全书分6章。其中第1章旨在将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一生刻画成其酝酿、阐扬、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其哲学体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历时性考察。第2—5章,则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逻辑的或
\"?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是否水火不容??认知科学要完全拒斥现象学吗??现象学能否对认知科学有所贡献,以及从中获得灵感??人能否被还原为“缸中之脑”??面对AI、大数据、算法,我们如何为“人的存在”辩护??我们的性别、身体、民族等观念是如何被塑造的??自然化的现象学,在何种意义上不可能,在何种意义上可能??一门结合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