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学界在《周易》规范道德研究中的不足,特别是未能全面揭示其本质、架构与作用的问题,书稿选取“过”与“咎”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为研究突破口。通过深入考察它们的训诂字源义及在先秦文本中的具体用法,书稿力求揭示出《周易》道德哲学的独特内涵。全书共分为五章,内容涵盖《周易》道德本质研究、“过”与“咎’”的本义探讨、《周易》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选题以道德建设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新时代道德建设为重点,在介绍道德建设相关概念、历史演进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道德建设、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内容及推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讲述了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兰的一部哲学散文随笔集,译本为台湾麦田出版社版本,由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研究学者杨凯麟审校。本书收录了90多篇散文随笔,分为“智性”“行动”与“人”三大主题,分别讨论了分寸、怀疑、正义、激情等哲学性的深度议题。阿兰通过散文小品式的写作,结合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对这些议题进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唯物史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内涵的“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民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
《仪礼》为汉五经之一,是礼之本经。因其节次繁密,文辞古奥,以昌黎之博,犹苦其难读,故传授者绝少。自汉以来,惟有郑注行于世。北齐之黄庆、隋朝之李孟悊皆宗郑注,而有义疏之作。贾公彦本此二家,增以己意,撰成《仪礼疏》五十卷。至宋王安石废黜《仪礼》,不立于学官,学者遂罕诵习。有清一代,张尔岐开其先,庙堂倡于上,《仪礼》学渐成显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可激发性”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有机体
《以神为马》,语出《庄子》。借作书名,意指在“有涯”与“无涯”的对立中,以自由精神追求学术—人生的无限境界。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美学,以美学基本理论的探寻为要津,纵深出入中西艺术,最终落实于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经典问题和核心范畴的审思。 从风骨到神韵,从李贽的童心与空观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再到庄子美学辨正;从陶渊明的
本书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论题。与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书视康德批判哲学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信念哲学的有机统一。其中在理论哲学的部分,重点分析信念与知识、意见、认知的根本差异,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维对至上的存在者的证成问题;在实践哲学部分,侧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与既有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
本书是当代德国乃至欧陆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聚焦“实践”这一话题的理论作品。在本书中,作者继续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和科学家的行动。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借助科学生产的实践过程将科学家本人带入的方式。这一过程始于柏拉图对他的雅典老师的叙述:他承受着强烈的内心独白的痛苦,这使他干脆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因此,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