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材《论语广义》以《论语》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论语》一书所蕴含的儒家义理。本书稿从古汉语的字义、使用习惯与现代汉语的微妙差异、历史背景及其相关的礼仪制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对《论语》进行了解读,展示了《论语》中所体现的古代世界中的社会与思想,以及其提出的修德的境界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30-40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艺术、哲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著作。作者运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固定意义进行质疑,强调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分析了语言和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德里达还与其他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对话,探讨了他们对艺术和真理的不同理
本书详细阐述了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模型”,深入地探讨了“空间”当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利/反抗”模式,对“空间关系”这一晚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了全面考察。列斐伏尔强调空间是政治的,空间本身是根据“生产者”的意见和利益而被生产出来的,因此要注意在空间的战略中权力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品,空
本书为著名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耶鲁学派”旗手保罗·德曼的最后一本著作,于1996年由其学生安杰伊·沃明斯基整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是该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收录了《隐喻认识论》、《康德的唯物论》、《康德的现象性与物质性》等德曼后期重要文本,涉及德曼对西方哲学、美学、修辞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思考。主要分为两部分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哲学、美学、文学融合研究的论文集。作者以其多年探索的“异在论哲学”为基本理念,进行中西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比较,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其中包括,对老子与黑格尔哲学进行比较论述,呈现两位思想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对海德格尔的艺术观进行剖析,进而指出其与中国道家的差异性;对中国古代、近代的哲学、文学
世界是有声与有色的,声音与颜色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时期的自然人类首先对声色做了形而上学的沉思,进而在近代欧洲,牛顿等物理学家发展了声色科学,对颜色与声音做了科学的-物理的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的处理。虽然也有歌德等文艺人物的不同声音,但声色问题依然成谜,在今天的数字技术时代里更成急难之事。有鉴于此,本书前两章分别讨论
本书系孙周兴“未来哲学系列”之一。本书尝试在“技术统治”主题下探讨现代技术之本质及其效应,区分“自然人类文明”与“技术人类文明”,“自然人类生活世界”与“技术人类生活世界”,以及相应的两种统治方式,即“政治统治”与“技术统治”,并且借助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提出“技术命运论”,以之作为技术统治时代的思想策略和生存策略。作
本书专题讨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三位德国大哲指向未来的哲思,故立名为《未来的启思》。作者认为,在技术工业启动不久的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稍后尼采提出虚无主义断言,并且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之说重建形而上学,即他所
《国学经典超有趣:周易》:是一本给7—15岁少年编写的漫画版《周易》。鉴于《周易》是由复杂的符号体系构成的古代哲学著作,不仅是一部占卜书,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还采用了高度抽象的文言形式,虽寥寥数语却蕴含深刻道理,但因晦涩难懂的文言形式、高深的哲学思想、复杂的符号体系,少年儿童读者阅读起来会非常难理解。因此,本书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