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综合探讨晚明佛教世俗化的原因、丛林形态的转变,对晚明佛教改革进行再解读,总结明代佛教四大师的佛学思想与改革实践,提炼晚明佛教改革的特点,落脚点则放在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上,紧扣当代佛教发展的主题,以明代佛教改革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的佛教改革提供借鉴。当代人间佛教应该走什么路,可以从晚明佛教改革的历史经验
本书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纂的学术连续出版物,倡导对哲学问题和哲学史问题的原创性和文献性研究,尤其重视刊发对当代哲学问题和中国语境下的比较哲学问题进行深入阐发的论文。范围涵盖包括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哲学、美学、伦理学、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在内的哲学学科。本辑是第30辑,设分析哲学、欧陆哲学、中国哲学史、
本书系统讲述《庄子》内篇,以独特的超时空“古今文友茶会”形式,通过文友论辩、问答、交流的过程,阐释和展现《庄子》的义理和精神。这种形式确实没有前例,它大大扩展了解读《庄子》的文化空间,因而也推进了对《庄子》义理和精神的理解,甚至对今后整个古代文献的阐释,都有一定的启发,将《庄子》进行拆解讨论,对话的形式容易把读者带入书
本书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12卷,共一千四百余条格言。或陈说利害,指点迷津,以言醒世;或肯定情爱,颂扬忠贞,赞美人世间一切真情实感;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倡导读书,劝勉人们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厚的学养和良好的性情;或提倡淡泊名利,严于操守,多做善事;或描述隐居生活,赞美田园生涯,宣扬朴素为美;或
本书以“跨学科人文教育”“古典教育”和“佛学教育”为关键词,对当前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和我国宗教院校的宗教教育分别做出点面结合的研究。
本书稿以现存写本、刻本为依据,在考察各本文本形态的基础上,根据校核后藏版、拉卜楞版、塔尔寺版、拉萨雪版等四种版本所得异文,对《宗喀巴》版本系统展开研究,首次构筑了《宗喀巴》版本系统的框架;并通过对写本、刻本历史背景、特征、存在的问题、现状等进行了考察,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本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还包括其后学)著作汇编。《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
本书内容讲述:《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
本书内容讲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