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译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格奥尔格·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实践派理论家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米兰·坎格尔加和斯维多扎尔·斯托扬诺维奇,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和齐格蒙特·鲍曼,捷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卡莱尔·科西克等理论家的代表性文章30余篇。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尼采与《帕西法尔》;维拉,或者个性伦理学是可能的吗;关于道德审美的信件:论美的和崇高的人物,论幸福和爱。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在讲述召唤或诉求的故事。赫勒通过对话和书信等形式,让她所设置的角色讲出他们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导现代世界中的想要追求好的生活或成为好人的男男女女对道德、责任等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关键的
本书主要从解释的方面试图回答什么构成了道德。也就是从理论理性的立场试图回答“好人存在--他们何以可能?”赫勒认为,虽然道德进步是在现代道德结构中开启的,是我们应当把握的一个明显的可能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居民,我们是道德规范、道德话语和道德义务的承载者和载体,因而我们是道德哲学的主角。没有我们的践行,道
本书与其他两部著作共同指向道德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好人存在,但他们何以可能?本书直面了以发达资本主义为背景的文化衰退时代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并从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原型出发,自觉地站在后现代的视角阐述他们何以存在,从而赋予道德哲学以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也赋予了本书以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理论内涵。
本书是格里姆雷对赫勒思想的系统阐述。格鲁姆雷一方面探讨了赫勒早期的研究工作,阐述了她与卢卡奇的关系和自己自成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他考察了赫勒激进哲学在其后期思想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解释和评估了她反思的后现代主义视角,主张赫勒的后现代思想既是怀疑论的又带有乌托邦色彩,认为赫勒一直坚持批判的人道
本书甄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关于先秦思想的论述。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底蕴,在确凿详实的史料基础上,以简明朴实的语言,阐释了他关于先秦思想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原始五行学说的产生根源及其演变,中国“上帝”观念的产生过程,宗周时代的道德学说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共三章,下篇是对六十四卦史事筮占记录的解读,共两章。上篇第一章是关于卦文字的论述,包括卦文字三代史、卦文字与预测、卦文字预测及其发展。第二章是三易的产生、周易的发展、《乾卦》历史背景、六十四卦之史事。第三章是筮占,共大衍筮法及其发展变化、用九用六探析、三才筮数法。全书的核心是笔者按照王阳明的易学观点
本书收录了包余治平、代春敏、张禹、张靖杰、唐艳、王庆新、唐文明、张清江、闫雷雷、刘梁剑、张祥龙等学者的13篇文章,主要涉及夷夏之辨、董仲舒人性论、洛克与孟子政治思想比较等研究视域;也包括著名专家的访谈录和述评等。
本辑所刊文章主要关注《老子》及其他道家经典和思想在英语、日语、韩语、俄语、法语、德语、芬兰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中的译介、传播、影响与研究,其重要论题包括:(1)《老子》在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家以及在英语世界、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过程,特别是其早期传播过程;(2)域外学者和文化名流(例如鲍狄埃、托尔斯泰、艾约瑟等)对
本书是对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释。作者先是引述各章原文,然后针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讨论”,最后对原文进行了随文注释。本书最大的特点并不在于文字的重新翻译,而是能破解文字中所隐藏的哲理,清晰理出中国的创世纪和三位一体论,让世人能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一问一答,将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