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风尚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风向标,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社会道德风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从超越转向世俗——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对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等方面的影响,
本书选取了东方文明背景下的若干典型意象,研究阐释这些意象在心理层面、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以心理学的视角,探究东方文化的共通感受;从文化的层面,梳理东方民族的心理与心灵。这些典型意象广泛存在于东方文学、佛学、绘画、音乐等形式中,活跃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意象在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交互解读,有助于文化中的个体理解自身
《中国伦理学年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中国伦理学年鉴》2011年在九州出版社创始,共出版了4卷。自2015年卷始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伦理学年鉴2018》以2018年伦理学研究成果以及社会道德建设重大事件为基础,设定“
孔子的世界
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还要读《大学》? 杨鹏先生认为,今天我们重新解读经典与学习经典,是因为其蕴藏的天人合一之常道及通古今之变的变道,每每成为后人温故而知新,以及经世致用的焦点,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与因袭。 在杨鹏先生看来,《大学》是一部实现生命天人合一的教程。它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天理,化天理为德性,
本书作者从经济伦理、财富思想、支配类型、理念类型及决策伦理五个角度分析韦伯对于儒家解读的特点和不足,不只具体地指出韦伯对儒家的理解盲点,还应用韦伯的方法学来新论儒家,试图补足韦伯对儒家在研究上的遗漏,完成韦伯未竟的探索。
本书深入分析孩子的36个独特行为,解读3大儿童发展特性,并提供超过50个应对方针,掌握0~6岁黄金期,读懂孩子的各种行为,就能及时提升学习、语言、社交、感觉统合等认知能力。 本书作者是一位儿童精神科医师,他认为普通的孩子有时也会表现出如同发展障碍的强烈个性倾向,需要及早发现,才能采取正确的教养之道。书中列举了几种常见的
本书作者李楠认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真正“开窍”,尤其在如何与外界建立联系这件事情上,必须有清晰的思维。作者将自己工作、创业十余年在待人接物、与人沟通上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分享,并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创作成了这本书。本书是她十余年来不断试错、踩坑,直到如今小有成就的经验之谈,能够带给读者直接、有效的指导。为什么有的“
本书是作者在对社会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鲜活灵动的习惯典型,进行三十年如一日地好奇、锁定、关注、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哲学、心理学、科学等理论和方法,遵循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以自己为实践主体,在生命的整个动态系统和过程之中,全面分析、了解、体验、思考、领悟和总结习惯改变的机理、原则、方法和策略,抛砖引玉,试图触
在《孝经》学史上,zui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